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协商>详细内容

关于创建“4D创业园”打造常德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6-07-15 信息来源:政协常德市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体:

市政协文史学习委

(2016年4月14日)

今年3月,根据市政协常委会2016年工作要点,由市政协副主席傅绍平带领文史学习委“创建4D产业园”课题调研组,先后前往常德经开区、湖南文理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实地调研,并与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金融办等单位座谈,听取有关落实中央、省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情况介绍,围绕创新创业工作展开交流探讨。经过调研组深入研究,多次讨论,就进一步深化我市创新创业,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双创”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自市委、市政府实施“新常德新创业”战略以来,有关部门围绕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市特色的“双创”工作新局面。大力推进各大工业园区提质升级,强化国家级、省级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为创新创业提供条件、搭建平台,成果丰硕。人社部门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免费招聘、创业讲座培训、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等活动,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金融部门通过创新和完善金融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创新创业者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工商管理部门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为广大创新创业者降低了门槛,提供了便利,大大激发了广大社会主体创新创业活力。通过与京东、淘宝、苏宁等电商合作,我市加快发展本土电商产业,着力培育经济新业态。

调研发现,虽然我市“双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导致我市“双创”主体的积极性并没有全面调动起来,企业创新创业能力不温不火,工业企业发展不大不强,“双创”发展态势远未达到预期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紧缺,缺乏创新创业核心要素。很多企业反映本土创新创业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技术熟练、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比较缺乏。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人。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常德地区企业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一些大学毕业生和技术人才不愿在本地就业,而外地的人才也不愿意来常德就业。二是留不住人。由于本土企业在工资待遇、生活环境、晋升空间、就业机会等方面缺乏优势,一些熟练员工和技术人员纷纷跳槽到待遇更好、机会更多的企业和地区。所以,导致本地创新创业的人才比较稀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常德创新创业的发展。

2.融资困难,资金扶持推手不力。我市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一般通过自我积累资金,“滚雪球”式逐步发展起来的,大多创新创业者存在资金短缺、周转困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第一,银行为规避风险,都愿意把资金投放在少数有一定实力的大企业上,使得中小微企业很难贷到款,有钱买设备就没钱买土地,有钱搞生产没钱搞建设,有钱保运行没钱扩规模。第二,虽然民间融资机构发展迅速,但普遍存在行业经营失范、监管不力等问题,借贷风险较大,所以不敢轻易贷款。第三,虽省市推出了村镇银行、专利权质抵押贷款等政策措施,但相关金融机构对此兴趣不大,导致贷款困难。第四,当前银行贷款利息普遍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浮达到30%以上,加上担保费、中介费等,增加了融资成本,使创业者不堪负重。

3.环境欠优,缺乏创新创业信心。一是生活环境。尽管我市已拥有多家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但这些区域的配套功能不完善,在交通出行、住房安置、子女上学、生活服务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不利于企业员工的生产生活,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二是政策环境。绝大多数创新创业企业都是非公中小微企业,属于民间资本,他们无法享受与招商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政策扶植、资金引导等方面的同等待遇。一些管理部门在落实政府对中小企业和创业人员的各项优惠政策、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不积极作为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为中小创业者营造树立信心、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我市“双创”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呢?调研组分析认为,根本原因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机制粗放,创新创业缺乏统筹管理。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我市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多项制度措施,搭建了各类平台。但这些制度、机制、平台往往由于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甚至相互重叠,互不关联。整个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过于粗放,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来统筹协调、集成发力,没有使激励奖励政策与措施相互配合补充,形成联动机制,以至于削弱了这些政策措施的实际效应。

2.信息不对称,创新创业缺乏一体化服务平台。在调研中,企业家和创业者们普遍反映创新创业信息不对称,项目、资金、技术、政策、市场等资源信息交流渠道严重缺乏,常常出现好的项目找不到相应的技术、资金或人才;闲置的资金和好的技术人才却找不到合适项目的状况。由于没有一个能汇集信息、实现交流对接的公共服务平台,导致创新创业要素过于分散,信息不畅通,大大延长了创新创业者盲目摸索的过程,增加了创新创业的难度,严重阻碍了创新创业的发展。

3.对接不畅通,创新创业体系不完善。虽然常德各部门、行业和领域都相继开展了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但整体上尚处于单打独斗、相互割裂的阶段,碎片化比较明显,有创新创业愿望的不知政策扶持,有研究成果的不懂市场转化,想创业创新的没有资金支持,整个创新创业体系没有形成一个包含创意培育、技术研发、创业培训、技能培养、金融服务、政策咨询以及产业孵化等在内的完整的产学研联合体,削弱了孵化与扶持创新创业的整体效用。

综合以上分析,调研组认为,要解决我市创新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激发大众草根的创新创业活力,在常德全面掀起创新创业高潮,建议由政府主导统筹,校企联合参与,共同打造以人才、技术、资金、环境为核心要素的“4D创业园”,构建“1+N”的新型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与资源共享空间。

二、我市创建“4D创业园”的基础和条件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感到:在我市创建“4D创业园”,建立“1+N”新型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是一项既符合大众意愿,也有实际基础;既有现实需求,更有时代发展要求的重大战略决策。

1.凝聚了社会共识,为创建“4D创业园”营造了民意支持。通过几年来的大力推动和广泛宣传,创新创业的思想理念不仅融入了市委市政府“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施政纲领,而且成为各部门开展具体工作的重要指针,广大社会民众也已经普遍认识到自主创新创业的重要性。许多业内人士都已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缺乏资源优势的内地三线城市,只有走创新创业之路,才能实现常德跨越发展。这种积极向前的社会共识,为推动我市“双创”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

2.形成了政策优势,为创建“4D创业园”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中央和省政府相继出台各种政策文件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各区县也先后制定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从园区建设、金融资本、财税工商、就业培训、宣传指导等各个方面为我市双创工作提供具体指导。特别是201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1号文件《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发展思路到服务体系等20个方面为推动我市全民开展创新创业进行了顶层设计和远景规划,为促进我市“双创”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3.积累了人才资源,为创建“4D创业园”提供了核心动力。目前我市拥有以湖南文理学院为首的高等院校6所,以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和开发区6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在常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多家。特别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平台,积累了大量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和创新创业资源,为推动我市“双创”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资源。

综上所述,在常德打造“4D创业园”是解决导致地方企业发展困难的症结,破解制约常德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具备了推进实施的基本条件和迫切需求。我们务必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借势“4D创业园”,放大资源优势,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将常德塑造成为泛湘西北的创新之城与创业之都。

三、打造“4D创业园”的初步构想

1.总体定位:

构建以“4D创业园”为中心的“1+N”新型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满足“互联网+”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

——基本特点:低成本服务、便利化条件、全要素融合、开放式平台。

——建设原则: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院校参与;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示范带动,全面布局。

2.园区建设:

可由常德经开区、湖南文理学院等条件成熟的单位联合组建“4D创业园”。充分利用我市现有园区基础和高校的人才、场地、设备等条件优势,通过与常德经开区创业服务中心、常德生命健康产业孵化器、鼎城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常德农林研究院、常德智慧谷创业中心等的有机结合,构筑“1+ N”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3.基本架构:

(1)成立一个专门组织机构,统筹管理创新创业工作。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创新创业的工作机构——“湘西北创新创业中心”,以推进“4D创业园”建设为核心,统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工作。

(2)打造“4D创业园”,建立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打造“4D创业园”,建立涵盖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信息4大功能区域,包括创意实验、小微企业、创业沙龙、科技成果转化、创业路演等在内的12个功能实现中心,为各类创新创业者搭建一个功能全面、服务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

(3)构建“1+N”创新创业综合体,完善创新创业体系。以“4D创业园”为中心,构建“1+N”创新创业综合体,以吸纳本地、省内外甚至国内外包括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创新创业平台、产业孵化器在内的各种创新创业资源,形成一个集成创新创业要素,政策和机制相互衔接配套,产学研对接畅通,融资咨询服务完善的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与联合体。

4.预期目标

(1)前期重点遴选支持5-10个左右创新团队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开展项目与成果入驻孵化,通过示范带动,力争两年内使园区内达到15家以上科技企业入驻孵化规模。

(2)力争在2-3年内,完成3-5个符合产业规划方向的中试基地建设,并使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数量增加到5个以上。力争3-5年内,吸引10个以上产业化项目入驻,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以上,每年成功孵化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企业。通过5年的努力,使“4D创业园”内投资项目的投资额达到5千万元以上,产值达1亿元以上。

5.建设举措

(1)加强领导协同,做好顶层设计。以“湘西北创新创业中心”牵头,成立“4D创业园”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统筹管理创业园建设与运营等重大事项,发挥政策引领、企业主体、高校人才支撑作用,多措并举,为打造“4D创业园”做好顶层设计。

(2)政策倾斜,构筑创业者生态家园。设立专项经费,大力推进实施双创工程,梳理已发布的有关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督查督导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区县、部门、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等协同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与相互协作。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等运行与管理办法,加强对双创工程的指导、监督和评估。

(3)加强交流对接,汇聚创新创业资源。聚焦常德企业发展需求,组织科研人员与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进行创新创业现场对接交流活动;通过科易网等专业信息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线上与线下实时对接;有针对性开展不同类型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吸引各方创新创业资源汇聚“4D创业园”,推动沅澧之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格局。

(4)开展创业培训,激发人才活力。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利用各类媒体,推广创业经验,传播创业故事,营造创业创新氛围。开设青年大学生创业课程,设立大学生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培育大学生创业先锋。探索建立“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模式,大力推行“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人才开发模式。

(5)狠抓重点项目,打造核心竞争力。推进实施“创新驱动”计划,依托常德经开区、灌溪工业园、西洞庭生物科技园的龙头企业,围绕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安全、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校企联合发展创业院落,建设协同创新载体,培育重点项目,开展集中孵化,联合攻关打造核心竞争力。

(6)提升服务质量,推进“互联网+”创业常德。完善常德科技大市场的技术交易、设备共享、知识产权等线上线下一体服务平台。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对早期创业所需要的商业、技术、产品、市场、人力、法务、财务等提供一揽子创业服务。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商业模式,开展“创业常德”品牌推介,帮助中小微企业赢得“大未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