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农村灌排泵站使用和维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根据《常德市政协2016年协商工作计划》(常办[2016]14号),5月份以来,市政协提案委成立由部分市政协委员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在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肖朝进带领下,围绕我市农村灌排泵站特别是乡镇一级泵站的使用和维护情况展开深入调研,先后召集市直相关部门召开前期调研座谈会,发放文字通知全面摸底各区县(市)基本情况,前往澧县、安乡、鼎城开展重点调研,面对面听取了市、县(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区县分管领导、乡镇主要负责同志、水利站长、泵站主要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经综合归纳,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灌排泵站基本情况
常德是农业大市,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据我们对9个区县(市)的书面调查统计,全市目前共有灌排泵站5606座,装机容量392196千瓦,其中大型泵站7座,中型泵站51座,小型泵站5548座,有效排灌面积383.04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6.56%,受益人口达376.2万人。这些灌排泵站,大部分是在毛泽东时代修建的,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十年来,为我市农田高产稳产、抗旱排涝保丰收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保障垸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世纪以来,我市各区县(市)又抢抓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机遇,加快泵站更新改造步伐,近十年共更新改造泵站632座、15.6万千瓦,总投资约8.8亿元,新增和恢复排灌面积39.42万亩,改善排灌面积127.42万亩,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3497.8万公斤,受益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提升,粮食稳产高产得到充分保障。
然而,仍有61%的泵站还没有更新改造,这些泵站普遍机电设备超期服役、老化严重、效率低下,建筑物年久失修,有的已破旧不堪,即便是已经更新改造的泵站中,也因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改造不彻底,部分泵站仍存在安全隐患。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破败不堪的场景、了解到的苟延残喘的现状,离农村灌排泵站肩负的神圣历史和民生使命还有很大差距。5606座泵站中,58座大中型县(区、市)管泵站大多进行了更新改造,现在县管的大中型泵站财力、人力保障充分,运行、管护正常有序,但其它绝大多数乡、镇、村、组管理的中小型泵站因多年未获上级有关部门投资,处于管理缺失、保障无力的尴尬局面;全市9个区县(市),仅安乡县乡(镇)管泵站管理较为规范,其它大多数乡镇管理的泵站,上无财政兜底,下无收益可言,已经陷入“老旧失修、超负运行、濒临瘫痪”的恶性循环。可以说,现在乡、村两级管理的灌排泵站,还在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田水利建设的老本,其未来的生存发展,甚为堪忧!
二、我市农村乡(镇)管灌排泵站使用、维护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难
据调研了解、综合分析,我市乡(镇)管泵站的使用和维护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是由于重视力度不够,资金、人力、管理等各方面远远达不到泵站正常运行所需支持,致使泵站长期带病运行,运转效率远低于设计效率,进而引发一系列农村生产、生活问题,埋下不少安全隐患。
1、运行难以为继。乡(镇)管泵站都是公益性基础设施,仅排涝泵站有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乡镇都反映,由于上层政策空缺、县级财政吃紧,上级拨付资金远不能满足乡(镇)管泵站实际运转养护需要,缺口部分全由乡镇四处“化缘”或提前透支填补,处于典型的“讨米吃饭”状态,这已成了乡镇干部和广大百姓的一块心病。如我们调研了解到,鼎城区韩公渡有镇管机埠11处,临聘人员19人,工资一年22.8万,按灵活就业人员购买养老保险12.3万,日常维护、保养和岁修25万,开支共计60万;而该镇正常资金来源一是按装机台数由区财政拨付的人员工资17.7万,二是按装机功率每千瓦28元一年拨付的维修经费7.3万,两者合计才25万,每年经费缺口竟高达35万!韩公渡镇泵站资金的拨付使用现状只是常德百余乡镇的一个缩影,还有若干泵站从“出生”起就没户头、没经费,靠的是乡镇财政拆东墙补西墙、烂泥萝卜吃一节揩一节来勉强维持运行。更为严峻的是,随着时间推移,机组老化、渠系不畅所致运转效率日趋低下,电费、维修费连年攀升,特别是财政支付的维修费标准多年不变,让乡级财政更为吃紧,泵站正常操作、养护、维修根本得不到保障,鞭长莫及处,还开得动的机埠,便只能任由老牛拉破车,能拉几天是几天,开不动的,除了废弃不顾,再别无选择。
2、人员青黄不接。过去,乡镇泵站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是不少人就业的好去处,曾红火一时,但是现在,我们调研所到之处,却门可罗雀、满目凋敝,只见暮色,不闻朝气。据调查统计,我市乡(镇)管灌排泵站工作人员总数1278人(其中有编制数476人,工资财政拨付率仅37.2%),年均工资0.1-3.5万元不等,几乎所有的乡(镇)管泵站都没有按标准配齐工作人员,有的泵站甚至连一个技术人员都没有,特别是在防汛排涝泵站使用高峰期用人往往捉襟见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与人员工资待遇偏低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与管理培训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因为待遇低,有点技术的大都外出打工了;留下来的人员为了养家,多数时间忙于创收,管理泵站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很多乡镇泵站运行人员都是临时聘用制,缺少培训,专业技术存在差距,不懂运行更不懂机组的维护保养。如鼎城区草坪镇泵站运行人员出现断层,水利站长不得不同时兼任机手;津市市棠华乡有乡管机埠5处,而管理技术员仅1名;汉寿县大部分乡镇水利站靠60岁以上的返聘人员承担主要检修任务,技术工人后继乏人。可以说,泵站工作人员青黄不接现象已愈演愈烈,若还不引起重视,长此以往,当老一辈技术工人退出历史舞台之日,便是这些乡(镇)管中小泵站偃旗息鼓之时!
3、管护严重缺失。调研中我们进一步得知,仍然是由于财政保障不足,导致乡(镇)管泵站管理经费相应不够,泵站的管理看护工作严重缺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泵站无人看管。不少泵站地处偏远,周边地形复杂,难以形成管护一体的独立院落。有的泵站甚至连办公用房、生活分区都没有,平日大门紧闭,需要开机时才有人来。有的泵房门锁破损、墙壁斑驳、渗漏严重,机组锈迹斑斑、蛛网密布、标识不清。有的地方因值守不够,机电设备被盗抢情况非常普遍,也非常严重。如津市市灵泉乡大旗机埠,变压器铁芯线圈被盗,四块控制配电屏洗劫一空,电力电缆已无踪影,低压站用变、高压线路消失已久,整个泵站已根本无法投入运行;新洲镇南溪机埠除了一间破损不堪的机房和残垣断壁间的出水管外,变压器、电机、配电屏均被盗走;桃源县则有30%的机埠泵站机电设备和供电设施被盗损坏。二是操作维护有失规范。在大多数泵站内,我们看不到上墙的制度规范、责任分工、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在工作现场,我们发现有的电气接头发热了、绝缘损坏了也不处理,有的机组地脚螺丝松了、中心位移了也照开不误,有的高压控制柜、高压开关站的电气设备、启动设备、配电屏、水泵、电机等都没按规定进行过大修和更新,安全隐患重重。三是电力执法力度不严。我们发现,很多泵站电线私搭乱接现象严重,附近村民直接从泵站拉电线接到自己家里,公电私用,而乡镇对此睁只眼闭只眼,直接导致了电量流失,电费增长,也给当地用电安全埋下了隐患。另外,有区县反映,乡镇调整改革后泵站管理权属没有及时调整到位,日常值守、维修、运行的主体责任不明确,个别乡镇甚至还不知道哪些泵站已经调整到本乡镇了,管理上出现空白。
4、效率日渐低下。在调研现场,不止一位管理人员说过“只看到机子在转,不知道水到底抽出去没有”,可见泵站运行效率已成管理人员的一大心病。据了解,造成泵站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泵站老化失修导致运转效率低下。据调查统计的乡(镇)管555座泵站中,有297座带病运行,还有48座处于废弃状态。这些泵站,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时标准偏低,装机容量偏小,绝大部分使用的交流异步电机为淘汰产品,功率因素低,多数泵站功率因素仅0.7左右,不能完全满足排涝抗旱要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运行,又远远超出使用寿命,机械磨损严重,机电设备老化,工程效益衰减。二是泵站配套渠系不畅又加剧了效益衰减。我市现有灌排渠道多为土渠,渠内外杂草丛生,有的富营养植物纵横,边坡坍塌,渠底淤积,渗漏严重,输水效率低,农村建房、修路、埋管等非法占用与损毁渠道情况屡见不鲜。据调查统计的19232条渠道中,通畅的仅有5581条,占比不到30%。部分区县(市)虽然每年都进行了疏浚整治,但因渠道工程数量多、距离长、疏挖任务大、资金投入少而成效甚微。据估算,因渠道不畅导致的排涝抗旱能力整体降低30%以上,泵站效益无法充分发挥,呈现“大马拉小车”局面。如津市渡口的天鹅寺泵站要想给枫树、发瑞村供水的话,要10多个小时水才能流到田间,同时还要在沿线布置不少的劳力,防止沟渠漏水,耗时耗力耗能量。
三、对我市农村灌排泵站使用及维护的意见建议
上述调研所见所闻,可谓触目惊心。乡(镇)管泵站,因资金投入有限,导致用人和管理出现诸多问题;又因人力不足、管理不济,运行维护成本连年递增,让有限的资金投入更加捉襟见肘,乡(镇)管泵站生存已陷入恶性循环,一旦出现大的干旱,百姓们赖以生存的电排泵站,又能守住一方水土平安吗?我们认为,借鉴安乡经验,加强对乡(镇)管泵站的投入、改造和管理、维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对此,我们建议:
1、坚持问题导向,加大重视力度。在大力提倡保障民生的今天,市、县两级应把保障灌排泵站正常运转,作为政府确保社会稳定和扶贫惠民的大事来抓,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把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摆在与乡村道路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广辟投资渠道,形成各级财政分级负担的公共财政投入格局,广泛动员群众,充分调动群众投入水利设施管养维护攻坚战的积极性。要加大保障力度,将目前部分由乡镇管理的中型泵站,逐步收归区县(市)管理。各区县(市)及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水利设施建设改造计划,按照轻重缓急编写好年度更新改造规划;要高度重视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工作,县级财政要提供前期工作经费支持,水利部门要做好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前期规划和安全鉴定工作。要积极向上汇报,进一步引起中央对中小型泵站运行管理现状的高度重视,增强泵站更新改造全覆盖的紧迫感。
2、提高财政保障,合理配套资金。乡(镇)管泵站运行费用主要由电费、人员工资、维护保养费三大块构成,费用来源系上级转移支付和县财政配套,支出部分缺口普遍很大,建议县级财政进一步提高保障力度,防止乡镇债务越滚越大。一是人员工资要保底。切实加大人员工资保障,确保工资按人头拨付到位,像安乡一样实现全部打卡发放。二是要加强对维保费和电费的管控。安乡县泵站每年除了800万电费和200万基本维保费外,超支部分采取对上一事一议、适情追加的方式解决,这在县一级是种务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建议推广。三是要科学管理专项资金。一方面要强化跨区域排灌电费管理,特别是乡镇调整改革后,科学确定受益面积,按“谁受益、谁负担”原则对责任电费加以区分;另一方面要管好农村灌排泵站专项资金,该专户的坚决专户,该专帐的坚决专帐,该结算的及时结算,该拨付的及时拨付,同时根据工资水平和物价上升指数适当提高人员工资和维保费标准。四是要呼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财力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灌排泵站的建设改造,尽量避免“撒胡椒面”。
3、建立健全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一是要建立健全泵站建设改造项目库,对灌排泵站运行维护情况进行全面核实,根据运行情况,每年有计划地拆建一批、改造一批、报废一批。二是要建立健全泵站安全保卫管理、操作规程、安全规程、设备维护检修和日常保养责任、运行交接班等制度,同时要加强对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的考试和执行情况的考核工作。三是要加强人员管理,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和培训机制,提高人员业务水平,确保技术队伍稳定。安乡县在2008年水管体制改革时对人员安排采取“民主打分选留一批,下岗买断一批,基本生活费保障待岗一批”的方式分流多余人员,根据泵站运行需要人数测算到每一个站,上岗人员定编定岗,工资财政打卡发放,如有上岗人员退员退休的情况,则由待岗人员按次序进行补缺,这种做法精选了力量、稳定了队伍,值得推广和借鉴。四是要加大水政执法力度,保障河湖沟渠畅通。安乡县水利部门从2011年起每5-6年对全县主干渠、支渠、毛沟斗渠进行全面疏洗,同时将泵站、沟渠管理与农村环境整治挂钩,创新性开展了农村水体植物生态净化试验示范,探索出了挡土墙式生态拦截沟和浮盘无土栽培植物(含蔬菜),通过植物固化、净化,解决崩岸、脱坡问题,削减总氮总磷,使水质得到自然净化,有效确保了沟渠畅通,其沟渠通畅率达到70%,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4、引入市场机制,创新看护模式。泵站运行的最大特点是季节性强,运行高峰期每年3个月左右,闲置时间比开机时间要长很多,而工作人员不论忙闲,工资每月定量照拿,无法体现效率。建议借鉴安乡模式,实行看管和维护分离。安乡县乡(镇)管泵站的基本管理模式是,全年派专人长住看护,保证设备防盗安全,运行期再派专职人员操作和维护。如安乡县大鲸港镇屡丰泵站,长期有两老住在泵站看管,主要任务是防止机埠被盗、保持环境整洁、运行期给技术人员做饭吃,乡镇每年支付他们2000元工资和1000元生活补助,还给他们一小块地种菜自给自足。通过这种方式,既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又将泵站技术人员解放出来,利用闲时兼职赚取更多收益,有助于留住更多技术性人才。据此,我们进一步建议泵站管理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低保、五保和农村危房改造三个政策结合起来,与当前“精准扶贫”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落实相应对象专门从事泵站看管。二是与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以乡或县为单位,将泵站富余时间的技术人员集中组建公司,对泵站的运行和维护实行公司化管理,由乡镇向公司购买服务。公司有责任在泵站运行期全力保障机组正常运行和维护,非运行期可由公司组织承揽其他业务。通过“两个结合”,彻底解决乡镇泵站运转经费不足和技术人员流失、青黄不接等问题,有效改善泵站运行维护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