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40期:关于促进我市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建议
关于促进我市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校长李旋旗反映: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生力军。据调研,当前我市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高校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师范背景。随着近年来硕士博士研究生增多,就业形势更为严峻,高校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就业选择。但据了解,我市近几年本科院校新进年轻博士大部分没有师范背景,换言之,学得好不一定教得好。
二是科研工作缺乏有效平台资源。做好科研几乎是青年教师事业发展唯一的出路,它极大程度决定了青年教师在高校事业发展速度、高度。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平台资源相对较少,冲刺国家级项目难度较大,大部分青年教师报完省级项目后就无项目可做,导致部分引进的青年教师没有适合其研究方向的科研平台,极大限制了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发展。
三是论文撰写与社会服务脱节。唯论文的观念还根深蒂固,有关部门对教师甚至高校的评价指标中,论文仍是重要的一环。因此,大部分高校教师仍然通过“闭门造车”式进行论文撰写,很少走出实验室、走向企业、走向基层,所以最终形成的研究论文虽然较多,但能够真正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比例非常低。同时,很多高校教师试图用解决理论科学的方法,去对待工程问题,重视论文发表,忽视实践创新,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不了企业需求,教师自身所作的高水平研究无法在企业落地。
基于前述问题,为了更好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与队伍建设,建议:
一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和专业培训。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后可先进行为期一年的师范技能培训和跟班听课学习。教育部门开设面向地方院校的青年教师培训班,加强院校间青年教师的沟通交流,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一流专业、学科等评选中分层级给予一定名额,或者设置一些培育孵化项目,让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有更多发展机会和晋级通道。
二是推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方向向产业转移。科技部门增加地方联合项目的数量,工信、发改等部门增加以高校为主体申报、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比例,引导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将科研方向向产业转移。高校在职称评审等方面制定可量化评价的指标,推动青年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服务地方产业型项目发展。
三是为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提供更多的政策保障。继续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在政策上保障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在职称评定上确定可量化评价的指标,或将企业挂职作为工科类专业职称评定的门槛。积极引导高校学生将毕业论文选题聚焦企业实际生产问题,真正把工科青年教师和学生“逼”上一线,了解行业所需的问题,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实现科技服务产业,人才留在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