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诗励巾帼 丹青映春秋
——毛泽东赠丁玲诗作的油画再创作
姜士林
昨天文小姐 120×80厘米 张祖英
今日武将军(布面油画) 200×100厘米 侯一民、邓澍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风华正茂,浩然正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肩负为国为民的崇高使命,走上革命之路。对怀有同一志向的同学少年、战友朋友,毛泽东莫不精诚以待,备加鼓励。上个世纪20年代,尽管毛泽东自己经济拮据,但他还是尽力资助怀有报国志向的年轻人出国留学。30年代文坛骁将、年轻的左翼女作家丁玲,以其挑战旧制度、旧文化的优秀作品而闻名于世,她对旧思想旧文化的叛逆精神、勇猛不懈的战斗姿态,堪称左联时期的巾帼女杰,当然也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
1933年5月,丁玲在上海遭到国民党特务绑架被软禁。1936年9月18日,在党的援救下,丁玲逃离樊笼,直奔陕北苏区。11月12日辗转抵达陕北保安。保安当时是中共中央临时所在地。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一到陕北,丁玲就发起成立中国文艺家协会,担起主席一职。随即又奔赴前线,写有《彭德怀速写》等战地名篇。丁玲所作所为,深得毛泽东赞许。丁玲赴前线不久,毛泽东就挥毫赋词,赞扬丁玲,以资鼓励。时在1936年12月。这是毛泽东赠给我国作家仅有的一首词。词云: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在词中,毛泽东肯定了丁玲是冲出国民党统治区的“出牢人”,又赞扬她是踏进偏僻“孤城”——保安的新人物,称赞她“纤笔一枝”好似“三千毛瑟精兵”,这既是赞誉她的才智,又是对她在新文化运动中表率作用的肯定。“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文采洋溢的诗句,对丁玲从国统区踏进革命营垒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做了艺术化的概括和褒扬。
建国以后,尽管丁玲陷入冤狱21年之久,但她的作品,她的不平凡的革命经历,依然在知识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丁玲被平反后,广大群众热烈拥护。当毛泽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公开发表后,更受到广泛传诵。著名老一辈艺术家侯一民和邓澍、张祖英根据毛泽东这首词,分别创作的油画《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成为一组联画,完美地表达了毛泽东的词意,同时讴歌了丁玲革命青春的灿烂。
油画《昨天文小姐》中的丁玲形象,概括地展现了上世纪30年代丁玲在上海时稳健机敏又敢于向封建主义和一切黑暗势力宣战的朝气勃发的战斗姿态。丁玲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但受“五四”思潮的影响,她在中学时就对旧文化旧制度产生了反叛意识。20年代,“长沙岳云中学是湖南最好的一所男子中学,湖南一直实行男女分校。在五四运动反封建的浪潮下,丁玲、杨开慧等六名女生破除陈俗,进入岳云中学,成为湖南之创举。”(据罗光达、蒋祖林编《丁玲》,辽宁美术出版社,1993年12月版)1923年丁玲进入了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其时,邓中夏、瞿秋白等共产党人都在该校任教,丁玲更受到了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1925年,她与左翼青年作家胡也频结为伴侣,两人并肩为新文化而战。在胡也频的支持下,1927年,丁玲发表了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对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的残酷冷漠进行了批判,在文坛引起了热烈反响。1930年丁玲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胡也频同年11月加入共产党。1931年1月17日,胡也频被国民党当局逮捕,2月7日被秘密杀害。胡也频的牺牲促使丁玲更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2年,在白色恐怖的恶劣环境中,丁玲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并出任左联党团书记。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见证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
油画《昨天文小姐》把丁玲从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热血青年到成长为坚定的左翼作家、共产党员这一历程,都包容在画家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之中,使观者感到形象饱满而真实,耐人思索。
画作背景是小屋的一隅。画中显露的墙壁一角颜色暗淡,桌椅书架是仅有的家具,但桌上堆放的书籍资料则透出一股书香气,烘托出人物的学识、身份、个性;情景冷暖交融,偏向压抑,使人联想到当时国民党当局统治下的上海的黑暗,革命形势的严峻。但此情景有力地反衬出了画作主人公不屈不挠的个性特征。
画作主人公丁玲身处画面中部主体位置。白色旗袍、黑色外套造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突出了人物的刚强个性;清晰刚劲的线条则又给予丰富补充。面部细润,显出青春的光彩;略略挑起的眉梢,宁静中充满自信。画作主人公的刻画,最传神的是眼睛。传神写意,闪烁着机敏而审视的目光,栩栩如生,似在向黑暗势力挑战,似在为革命前景而论辩,似有千言万语要诉说。画作表现出了青年女作家细腻的心态,饱满的情感,形象充满了动感、鲜活感,并引发了人们的联想。也许,就是在这间斗室之中,她创作了挑战旧世界的《莎菲女士日记》,也许就是在这间斗室之中,她主编了左翼作家联盟的刊物,也许就是在这间斗室之中,她久久地思念着她毕生怀念的胡也频……
画作中的女主人公双手拿着一本翻开的书,似在思索,似在与人沟通,从容不迫中透着朝气。画作与诗意相通,倾泻了画家对这位一生坎坷的女主人公深切的缅怀,以再绘春秋的画笔,描绘了一位为新文化运动顽强战斗在国统区的飒爽英姿而充满智慧的“文小姐”,一位女战士、女作家的神态。
画家侯一民、邓澍的《今日武将军》则是《昨天文小姐》这幅画的进一步延伸。抗战时期,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也是无数知识分子、热血青年心中的革命圣地。无数怀有进步思想的作家、画家、音乐家等文化界人士,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重重阻挠,奔赴延安。但在长征刚刚结束就奔向陕北苏区的文化界名人,丁玲还是第一人。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要迅速开展各项工作,极为缺乏人才。丁玲的到来,受到了热烈而隆重的欢迎。她到达的当晚,中共中央宣传部就为她召开了欢迎晚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中央领导尽皆出席。丁玲没有辜负中央领导的期望,到保安后立即展开工作。无论是组建中国文艺协会,还是上前线,都得到了毛泽东有力的支持。毛泽东称赞中国文艺协会的成立“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又通过军用电报把《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发给远在前线的丁玲,鼓励她再接再厉。1937年2月,毛泽东任命丁玲为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上海来的“文小姐”丁玲不仅可以用纤纤细笔战斗,而且还成了有戎马经历的“武将军”。她把自己完全融进革命事业中了。
丁玲十分珍视《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这首词。1937年初,丁玲在延安“又当面请毛主席亲笔抄录了这首词,写在两张16开大小的浅黄色毛边纸上。抗日战争开始后,丁玲为防失落,于1939年初夏把毛主席的手书寄给远在大后方重庆的胡风,请他代为保管。胡风虽然历尽沧桑,几度风雨飘摇,但始终妥善保存着这件珍贵文物。1982年,胡风从四川回到北京后,终于将它归还给了丁玲。”(据王增如文章《毛泽东书赠丁玲〈临江仙〉》)由此不难看出毛泽东对丁玲的器重与支持,同时也可以看出,这首词对于丁玲的重要性。这是她屡经磨难不改初衷,始终坚持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方向的强有力支撑。
画家侯一民、邓澍同样以真诚的画笔写春秋。他们创作的油画《今日武将军》,闪烁着在陕北工作时期丁玲的光辉形象。画幅中的丁玲,身着军装,束着皮带,打着裹腿,站在陕北民房的白色墙壁前,一派英武气概。闪烁着热情、机敏之光的双眼,略略向上扬起的军帽,衬托出年轻女性的活泼、善良、可爱。她双手背后,好像在细心地倾听什么,观察什么,显示出这是一位不同于一般年轻女性的富有知识和能力的红军女军官。画家在充分研究了丁玲在陕北生活工作时的图文资料的基础上,把握住丁玲个性和形体的特点,加以典型化,同时融进了自己的感性认识以及对丁玲的敬仰之情,完美地塑造出丁玲初到陕北时的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应当特别提出的是,画家邓澍16岁时,即奔赴华北冀中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和从事艺术创作,期间,曾多次亲耳聆听丁玲授课。丁玲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生动深刻的讲解,丁玲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多年来时时回荡在她眼前。创作此幅画作时,思念的泪水常常禁不住涌满眼眶。有如此深厚的情感,才有如此感人的画作!
精巧的艺术构思,光与色的创造性的运用,是这幅画作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闪光点。把灰、白色作为艺术语言与光线相互融通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最为引人注意。人物全身是灰色军装,但在光线强弱对比下,服装面上显现出灰色、浅灰、灰白的不同层次,大大增强了人物造型的质感、立体感,使人物形象放射出鲜活的情态。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画家把主人公身后的一段白墙也融进了整幅画作氛围之中。画面主体的人物服装是灰、白色的混合运用,已然含蓄地涌动着热情明快的意境,墙壁乳白色的渗入则更胜一筹,增强了画面亮度,使整幅画作浑然一体地洋溢着热烈、明亮、协调的气氛,更衬托出画面主人公光明磊落、刚直赤诚、率真无畏的品格,展示出画面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画作呈现出强烈的感染力。
画家邓澍执笔作画数十年,成就斐然。此幅画作在艺术上的再创新,不仅显示出老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同时也是她艺术青春的再次绽放。笔者感慨万端,谨向老画家致以崇高敬意!
丁玲在陕北期间,不仅致力于革命文艺作品的创作,写出了《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夜》、《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等优秀作品,同时先后担任过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务。1948年写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本书是丁玲以在晋察冀参加土改运动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深刻揭示了在民主革命风暴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村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本书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突出成就。1951年,该作品荣获了斯大林文学奖。丁玲在陕北的工作成就,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重读毛泽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走进油画《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艺术画境,使人看到了奋战于民主革命风浪之中的女革命家、文学家的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丁玲深知革命事业任重道远。1950年1月20日,她在给胡也频父亲胡廷玉的信中写道:“中国革命所牺牲的烈士,千千万万,假如没有先烈的血,如何能争取今天的胜利。因此我们更应该爱护革命事业,爱护今天的人民政府和军队,我们要更加努力,否则何以对死者呢?”对革命事业,丁玲可谓一片丹心照汗青。她担负起文艺界许多重要的领导工作,与此同时,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和评论文章,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竭尽心力。
从1955年开始,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她被错误地戴上“反党集团”主要成员、“右派分子”的帽子,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文革”期间被投入监狱,深受迫害。直至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以彻底平反,回到党的怀抱。
对这段遭遇,丁玲没有计较前怨,而是表现出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她说:“我搜集自己的感情,实在想不出更多的抱怨。我个人是遭受了一点损失,但是党和人民、国家受到的损失更大。我遭受不幸时,党和人民也同受蹂躏。”(《讲一点心里话》,《红旗》1979年第12期)
在长达21年的“劳动改造”和囚禁中,她刻苦学习《马克思恩科斯全集》,这使她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在“改造”中,她有了更多的接近人民群众的机会,更坚定了她的革命信念。“二十一年了,我失去了政治地位,但我更亲近了劳动人民,劳动人民以他们的纯朴、勤劳、无私来温暖我、启发我,使我相信人类,使我更爱人民,使我全心全意,以能为他们服务为幸福。”(《“七一”有感》,载云南人民出版社《丁玲散文近作选》第一辑,1983年)话语淳朴,志向崇高。复出后的丁玲,虽已高龄,但仍勤奋写作,着力培养扶植新一代中青年作家,重新致力于文学事业。
丁玲一生著作丰富。虽然屡经磨难,多次被迫搁笔,但仍然创作了近300万字的作品。许多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重读毛泽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走进《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艺术画境,使我们真实完整地看到了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丁玲。
1986年3月4日,丁玲与世长辞。这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把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和文化事业。她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中国人民的好女儿,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丁玲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昂扬的正气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