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通讯:领悟井冈山精神
领悟井冈山精神
朱碧文
“井冈山”这个神圣的地名,在我心中已驻守近40年,却一直没有机会去。5月13日,我随同市政协机关青年干部读书会的同事们,奔赴到神往已久的井冈山。三天时间里,我们行走在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之地,接受了一番心灵的洗涤,三种精神深深地激励了我。
第一种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
14日上午,我们来到黄洋界下的红军挑粮小道,进行步行体验。在当年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井冈山军民冒着枪林弹雨、冲破层层封锁,把30多万斤粮食从山下运到山上,其难度之大、危险之大可想而知。没有坚定的意志、远大的理想、必胜的信念,黄洋界之战不可能取得胜利,工农红军不可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据说,一次毛泽东和战士们在黄洋界的一棵荷树下歇脚,毛泽东问:“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战士们有的说“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说“可以看到湖南”。而毛泽东则意味深长地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后人总结,毛泽东和红军战士“荷树对”的佳话,预示着“这是一条挑粮小道,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阳关大道”,“是理想之路、希望之路”。
1928年10月,朱德同志时年已42岁,毅然扛起扁担加入到挑粮队伍之中,“朱德扁担”的故事流传至今。3.2公里长的山路,崎岖陡折,蜿蜒纵深。我们轻装上阵,中间还歇息了多次。可当年的朱军长、红军战士,可是挑着数十斤、上百斤的粮食,负重前行啊!我们重走挑粮小道,可是风和日丽、气温适宜啊,可当年的红军战士,面对各种天气,都得继续前行!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难做到!
第二种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在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时,我清晰地感受到,当时复杂、混沌的历史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既没有冒进地选择“以城市为中心”的斗争路线,也没有动摇信念,放弃革命斗争,而是从中国当时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艰苦实践,摸索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在这里,我见证了一场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一个个伟大明智的决策,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井冈山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得到归顺“山大王”袁文才、王佐的启示,制定出游击战争“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在中国革命史和世界军事史上都有着显赫地位。在八角楼的灯光中,毛泽东写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中共红色理论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三篇著作,引领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不断走向胜利。1928年8月30日黄洋界保卫战,中国工农红军以不到1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军4个团兵力的疯狂进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首个战绩,毛泽东同志在欣喜之余,挥笔写下《西江月·井冈山》。“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种“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气概,既激励了当时的军民,也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
第三种精神: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之日起,毛泽东、朱德为了加强部队的纪律性,首次提出并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为工农革命军军规,“三大纪律”即“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老百姓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即“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正确处理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使军爱民、民拥军,党和群众心连心。铁的纪律,争取的是民心,我们在参观中听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人民群众积极响应革命号召,产生了许多献出生命的有名英雄、无名英雄!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经过充实,完善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至今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每个成员的行动准则,我们也耳熟能详。“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的执政纲领,新中国的建设,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人不可缺少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支柱,就能树立坚定的信念,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三天的井冈山之行,我收获了新的精神支柱,增强了无穷的前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