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书香政协>机关读书会>详细内容

开会与讲话

发布时间:2022-10-27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梁  衡

 


党政部门的日常工作是大量的开会和讲话,它就像我们吃 饭和喝水一样平常。但是在这最平常的事情中却最能体现出我 们的作风和效率。 因此,很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平时开会 与讲话的质量, 以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

开会是在酿造新思想

会议有各种类型,传达会、报告会、汇报会、研讨会等等, 但不管有多少种名堂,一律要有新思想。 与会者到会场来就像 人肚子饿了进食堂,总不能再空着肚子回去。但是很可惜,我 们的许多会议就像一张没有上菜的餐桌,大家只能拿着筷子空 比划。会议是酿造新思想的,是制作精神之餐的,一个好的会 议,连会场中的空气中都充满着思想。 一个好的报告会,报告 人要能牵着人的思维走,就像一面聚焦镜,能将人的思维从会 场的各个角落聚拢来又发射出去,使每一个与会者都感到一种 共鸣的力量,整个会场有一种共振的效果。 一个好的讨论会, 会场像一场无形的足球赛,每个人的思维之足都伸向那个唯一 的球,激烈地争夺,充分地交锋。如果与会者言不及义,言不 由衷,就像一场没有球的球赛,有什么踢头?一个好的汇报会, 每一个汇报者就是一团吐着新焰的火苗,听者是一锅平静的冷水,得用你的温度去使他激动,使他沸腾,直到整个会场万焰 跳动,热气腾腾,思想气化、升华,贯满会场的每一个角落。 开会是一件很严肃、很郑重的事。解放前我们在根据地开一次 重要会议,常常要让干部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占区回来,有的同 志就牺牲在来开会的途中。但是没有办法,不开会就不能统一 思想,革命会损失更大。现在世界上每年不知道有多少双边、 多边甚至全球性的会议。人们总是带着原来的想法来到会议室, 又带着新的想法离开会议室,去工作,去实践。可以说是会议 推动各方面的工作,推动这个地球。

人类文明史的进程只记录那些新的创造、新的思想,而把 重复的东西统统甩掉。 比如科学史上记住了牛顿、爱因斯坦, 社会科学史上记住了马克思、恩格斯等, 因为他们有创造。 一 个会议也是这样,历史只记住了那些划时代的有开创意义的会 议, 比如中共党史上的一大、七大、遵义会议, 因为这些会议 产生了新思想,这些思想形成了党的路线,胜利地指导了党的 实践。大会如此,小会也是这样,我们开一次会总要能产生一 点新的思想,对工作有一点推动,这样的会议才值得开。可惜 就像大吃大喝已经失去了吃饭充饥的意义一样,现在许多会议 也早已失去了酝酿新思想的意义。会议的浪费是一种更大的隐 形的浪费。

要想切实提高会议的质量,有两条应该做到。 一是主持者要精心选题。要摘熟瓜,不要摘生瓜。会议既然是酿造新思想 的,就先要看酿造的时机是否成熟,先找到突破 口,选准题, 会前要做细致的调查准备工作。会议题目选准了,这个会也就 成功了一半。会议应急社会之急、工作之急和与会者之急,有 的放矢。 党的历史上的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等许多重要会议都是因为时局危急,不开不行。这种会,绝不 会空泛,不会说旧话、套话,它逼着我们必得产生一个新思想、 新方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会。现在有些会议所以质量不 高,就是因为它不急,不反映工作发展到此时此刻的话题,是 一种四季歌式的例会。 于是就空谈、就旅游、就吃喝,到时散 会走人。 二是要调动与会者积极参与。开会如打仗, 既要选战 机又要鼓士气。会议开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与会者的思想变化。 与会者的思想就是会议的原料,主持人的本事就是博采众料, 善掌火候,把与会者的各种想法掏出来,再酿出一个统一的新 思想。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只能水过地皮湿,会议也就走了过 场。本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想法,大家凑到一起,总 会有新思想、新方案,许多突然召集的会议也有开出效果的。 可惜我们的许多主持人“武大郎开会”,听不出、发现不了每个人 的新思想,更不能像好厨师一样巧用料,善掌火,变出一个新 菜。 而是像典礼上的司仪,只会刻板地宣读程序。过去,农村 搞极左,农民出工不出力,“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产不下粮食。同样,言不由衷,你哄我、我哄你的会议也产不出新思想。凡 开会,会前没有急切之心,会上没有求新之心,这样的会议是 开不好的。

讲话就是在做工作

就像写字和说话是我们表达思想的两种方式,发文件和讲 话也是我们工作的两种方式。但是常常有一种错觉,好像正襟 危坐,宣读文件才算是工作,而讲话就常被当作是应酬、客套、 例行公事。于是空话、套话,甚至假话到处可见。现在干部的 文化水平高了,我们可以通过文件、报刊来工作。解放前我们 动员打仗、搞“土改”,大多数时候都是靠讲话。那时基层干部文 化水平低,不少还是文盲,他们就只带着一双耳朵来开会,听 了我们的讲话,回去一传达,工作就轰轰烈烈地干起来了。那 时候要是也像现在这样打官腔,哪有这个江山?检验我们讲话 质量的最好办法,就是问一问群众记住了多少。如果一句话也 没有记住,说明你的话没有用,没有入脑、入心,没有起到工 作效果,或者你原本就没有想到要通过讲话来做工作。

工作是什么,就是改变现状,原地踏步不是工作。重复不 是工作,有突破、有增减、有改进才是工作。欲改工作之状, 先变工作之人,要先武装他的头脑, 改变他的思想。所以我们 讲话时要给人新信息、新知识、新思想,要通过这三把钥匙开 启听者的心扉,开启他头脑里紧闭的大门。他接受了你的新东西,精神变物质,去创造新的工作,这也就证明你的讲话有了 作用。

现在为什么一些干部讲话人们不爱听? 一是旧,没有新信 息。不调查研究,捕捉不到新情况,总是在说老话,举老的例 子,甚至比群众知道的还要少,就像局外人给当事者讲故事, 听者不好意思捅破,只好耐着性子听。 二是浅,没有知识度。 知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知识比信息又进了一步, 已不是事物的皮毛,开始反映事物的规律。凡从事某一种工作, 就必须有这方面的知识,就像一棵百尺之树必须有十丈之根。 知识是某种专业、某种工作的根。 而我们一些同志对自己所干 的事察之不深,吃之不透,讲话讲不到根上,常抓住一点自以 为得意的枝叶、花絮哗众取宠,而听的人却早在暗暗叫俗、叫 浅了。毛泽东在延安时就给这种人画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 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样怎么能做好工作? 三是 死板,没有新思想。讲话的内容不但要有信息、有知识还要有 新思想。信息和知识是死的,是垫在脚下的阶梯,思想是活的, 是拿在手里的工具。给人以知识和信息好像替人打开窗户,吹 进清风;给人以思想则是让他自己推窗望远,吐故纳新。“鸳鸯 绣出从君看,‘又将’金针度与人”,工具比产品更宝贵。讲历史 唯物主义比讲历史更重要,讲辩证法比讲故事更重要。有思想 的语言人们才能记得住。为什么毛泽东、邓小平乃至孔子、老些哲人的话我们现在还记得,就是因为其有深刻的思想, 工具、是指南,起作用的时间长。 我们平时讲话不敢企求有 么深的哲理,但既然指导工作,总要超出现象说一点道理, 让人家举一反三,去想去做。 而不少同志讲话就是一架复印 ,省里传达中央的,县里传达省里的, 乡里传达县里的。上 的精神虽好,还得要加上我们创造性的劳动才能落实。每一 负有一定责任的干部,一定要找到上面精神与自 己工作的结 点,在这里生根发芽,结出自 己的工作之果。这才是你的思 ,才是活的东西,你只有讲这一点时,群众才爱听。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语言。 我们许多同志讲出的话,就像 隔 日的蔬菜,干涩软蔫。信息、知识、思想都可以是转承过来 的,唯有语言只能是自己的,它像笔迹、指纹一样有个性。说 的过程也是创造, 同样一句台词,不同的演员念出来,效果就 不一样。清代学者李渔说:“同一话也, 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 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 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 听所不必听。 ”比如,他这里就放意把“心灰意懒”用成“意懒心 灰”。讲话如穿衣,不能一年四季总是一身衣服。人不变,衣常 换,也有新鲜感。语言不新没有个性,人们听起来就“意懒心灰”, 稍一转换,就“眉扬目展”。比如我们平常说不能讲空话,说多了 这词也不新了。 一位领导同志视察山区,听到一件事。 山区多 野猪,常于夜间糟害庄稼,农民先以锣鼓惊吓,后将喇叭悬于电线杆上放录音。 野猪开始不敢来,后渐渐靠近,最后干脆将 电线杆都掀倒了。这位同志说:讲假话连野猪都骗不了,谁还 爱听。这就是“以尖新出之”,就有了新意,人们也容易记住。

关键是要有责任心和创造心

我们的讲话和会议如何才能不平淡呢? 一是责任心要强, 主持者不能例行公事。 一般来讲, 当我们的工作亟须突破时, 这会议和讲话就有实效, 因为这时不允许你敷衍。 时势逼你尽 职尽责。就像我们饭后在平路上可以漫不经心地散步,爬楼梯 时就得认真出点力了。没有听说饭后在楼梯上散步的。散步的 本意是走路,但它已被异化为一种休息;开会、讲话的本意是 工作,但也能被异化为一种过场。如果我们时时有重任在身, 有如履薄冰的责任心,会议和讲话的质量就高得多了。

二是要有创造心。作家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艺术家追求 技压群芳,运动员追求破纪录。他们都把自己的专业生命定位 在创造出新上,不新不如不做。工作也是这样,开会必得形成 新思想,讲话必得有新效果,不新就没有必要去做。 当工作没 有新意时,会议就没有生气,讲话就没有新词; 当工作找不到 新问题时,会议就没有焦点,讲话就讲不到点子上,就像拿眼 药水往腿上抹。 当一个人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创造心时,他就会 把每一次会议、每一次讲话都当作一次创造,力求有新的效果。 同时许多没有必要的不出新思想的会议,许多不起作用的只是应酬的讲话可以统统省掉,这样我们工作的效率也不知可以提 高多少倍。

( 1996 年 7 月 8 日 )

  

文章来源:《文风四谈》  作者:梁衡

推荐理由:梁衡, 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 作家、杂文家。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 国家新闻出版署副审计长、 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民日报》副 总编辑、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等, 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 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 工程”奖,多篇作品入选中学和大学课本。  《开会与讲话》一文 写于 1996 年,并于 2013 年汇编进《文风四谈》一书,此文透 辟阐述转变文风会风之理,深情回溯历史文风典范,犀利盘点“假 大媚空”文风陋习,建言正本清源重拾好风, 以敢于说真话的气 魄,表明了实干兴邦必须转变文风会风,在成文 20 多年后的今 天,仍然具有非常高的阅读价值和借鉴意义。

推 荐 人:罗钧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