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异地商会作用 助力“德品出湘” 市政协委员 梁兴业
我市粮食、油菜、蔬菜、畜禽、水产等大宗农产品产量一直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06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2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58家,上市企业7家。不论从农业生产,还是农产品加工来看,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都算得上农业大市。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产业立市三年行动的战略部署,开展了“常德品牌·中国品质”等系列品牌推广活动,为常德品牌亮起来、走出去注入了“一池春水”。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市尽管农产品丰富,但缺少强大有效的销售渠道,在消费量巨大的北、上、广、深等城市难以“占据一席之地”,仅仅依靠本地企业自身对外开发和拓展销售渠道,难度相对较大、代价普遍较高。
异地商会是由相同籍贯的商人在外地组织的商会,外地人在常德组建的商会称为常德异地商会,常德人在外地组建的商会称为异地常德商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商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主要纽带,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得以显现。目前,我市有异地常德商会22家,这些异地商会为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以及助老乡、出乡关、谋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实践证明,异地商会在助推“德品出湘”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一是在市场开拓上具有独特优势。异地商会高度融合了“乡情”和“商情”的优势特点,既了解家乡产品独特的魅力,又掌握驻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凭借其各行业会员的资源优势,利用其广阔深厚的市场平台,围绕着家乡的特色产品和优势品牌,积极协助家乡企业在驻地进行排兵布局和市场营销,促成驻地企业与家乡企业之间的投资合作,使家乡产品更好地立足当地、扩大影响。二是在信息共享上具有独特优势。异地商会作为政府“上情下达”和企业“下情上传”的桥梁和纽带,熟悉政府的政策导向和企业的具体需求。异地商会熟悉驻地市场行情,能够省去家乡特色产品进入外部市场的调研工作。借助异地商会平台,还能促使两地政府建立长期结盟关系,争取家乡特色产品及优势产业得到商会驻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共享。三是在权益保护上具有独特优势。目前异地常德商会基本都配有自己的法律维权咨询部门,当商会企业会员在涉及到侵权和法律纠纷时,不仅能够运用正式的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还能在家乡企业在竞争中遭遇不公时,有力地维护家乡企业的合法权益,化解“德品出湘”的潜在危机。
为发挥异地商会在助推“德品出湘”、促进区域合作的独特作用,特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要建立两地政府、资本界、企业家、商会和媒体间的长效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两地政府带来希望,资本界带来动力,企业家扩大交流,商会带来人脉,媒体助推发展”的工作局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我市《品牌营销实施意见》和《品牌奖励办法》,规范和指导未来常德品牌战略实施,围绕提高常德品牌,着力提升品牌经济贡献率这一目标,突出地域特色、品质特征、协同推进、分类施策的营销工作要求,明确了品牌营销总体思路、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
二、建立管理服务机制。要按照“强化服务,做好指导,搭建平台,规范发展”的原则,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异地商会在机构建设、班子建设、制度建设方面的指导。对符合条件并有意组建异地商会的要主动服务,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异地商会组建进度。要为异地常德商会代表人士建言献策提供更多平台,注重发现一批政治素质高、社会影响力强、为经济社会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士,推荐进入市级政协委员。要设立异地常德商会突出贡献奖,对在促进“德品出湘”、招商引资、两地合作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表彰奖励。
三、建立交流联系机制。要发挥工商联的主导作用,让全市各行业协会向常德商会以及常德异地商会靠拢,将商会建设成为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的窗口,全面推动异地商会在常德公共品牌建设、推广的积极作用。要建立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市情发布,结合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市工商联组织每半年向异地常德商会发布一次市情通报,介绍常德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进展,征求工作建议,增强老乡的归属感和获得感。要进一步促进联系交流,将联系异地常德商会纳入市级领导“五个一”工作制度,加大联系帮扶指导力度。
四、建立营销联动机制。要充分发挥异地常德商会服务常德、营销常德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政府鼓励、商会服务、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内外结合、有效推动”的营销模式,不断推进“德品出湘”。要强化提供经济技术、法律、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功能,积极构建完善“德品出湘”的数据库;依托现有的异地常德商会格局,引导异地商会组织展览会、展示会、产品推介会,不断宣传和推介“德品”。要进一步整合网络销售平台,做强现有的网上销售平台,不断提升“德品出湘”网络营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