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0-02-11 09:00:00

鱼米之乡 路在何方——我市如何面对新挑战,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 李志刚委员代表市政协桃源县活动组发言

发布时间:2019-12-25 信息来源:政协常德市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体:

常德地处洞庭之滨,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也是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以盛产粮油棉猪及水产而著称,在计划经济时期,以总量大、质量优而闻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的这种农业优势在逐步丧失。为了再造常德“鱼米之乡”优势,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鱼米之乡面临着极大挑战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确实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认真审视,成绩的背后,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依旧不容忽视。

1.谷贱伤农。一是国家保护价过低。国家公布的2019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在120元/100斤左右,平均每斤粮食才1.2元,而超市里最便宜的一瓶矿泉水都已经卖到1.5元,卖一斤粮食的钱还买不到一瓶水。粮食价格过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很多水田都已经改作旱地,少数还在种水稻的农户也只插口粮田,商品粮主要是靠种田大户,但他们也是靠着国家给予的各类补贴才得以生存,而国家对于种粮大户的各类补贴也正在逐步取消,种粮大户也随之慢慢减少。二是粮食品质不高。我市大部分农户是种的常规稻,且品种杂,往往一碗饭中,既有土米又有洋米,米质杂、口感差,加上土壤污染等原因,还存在大米镉超标现象,粮食品质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导致价格卖不上去。黑龙江五常市220万亩“稻花香”有机米,产值达100亿元,而我市上千万亩却还远远不上五常市200多万亩的粮食产值。

2.猪瘟灭顶。2018年8月,我国发生首例非洲猪瘟,迅速扩散至全国各地,我市也未能幸免,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冲击,我市养猪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一是影响生猪生产。受猪瘟影响,全市存栏生猪数量急剧减少,出现了十个猪圈九个空的现象,猪肉供应明显短缺,常德甚至要吃“进口肉”,导致市场上猪肉价格飙升,高峰时期每市斤高至四十多元。二是影响复产信心。目前非洲猪瘟仍无药可治、无疫苗可防,大部分养殖户存在顾虑,谈非色变,加之大部分种猪场、母猪养殖场受冲击,种源缺乏,想养也没有苗种,严重影响恢复生产信心。

3.油料锐减。自2015年临储菜籽收购政策取消后,我市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下降,大部分乡镇热衷于种路边花或者旅游花,农民也只种一点自食油。曾几何时,桃源是全国油料百强县,油菜种植面积一度达到近100万亩,木塘垸镇、车湖垸镇曾经都是种植面积达几万亩的油菜种植大镇,每到油菜收割的季节,公路两边停靠的油菜收割机长达几里路,现在却很难再见这样的场景了。

4.棉无效益。过去,安乡、桃源都是著名产棉区,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取消棉花保护价,现在棉花价格每市斤仅仅两元左右,加之受进口棉、新疆棉的冲击,农民种棉效益低下,甚至亏本,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种棉的积极性,为改变棉花收益下降、棉农损失加大的现状,绝大部分棉农进行了棉田改制,仅剩的一些棉田基本上都是老年人耕种。

5.水产不特。全市2018年水产品产量43.9万吨,涵盖了鱼、虾、蟹、甲鱼等40多个种类,可以说是种类齐全,但是普遍规模小、无特色,全市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名特优水产品,加上近年来有的养殖户没有环保意识,水体被污染,导致水产品品质下降,在市场上更加没有优势。汉寿甲鱼曾因风味独特,肉质纯正,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而闻名,20世纪50年代,汉寿甲鱼年出口量达60吨,但在“以粮为纲”,大办农业的影响下,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甲鱼产量逐年下降,自然种群出现衰亡危机。

二、对策与建议

农业是常德的优势,也是常德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尽管现在提倡工业化,但是常德“鱼米之乡”的金字招牌也不能丢。常德不仅有着传承悠久的农耕文明,更有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生态条件良好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抢占现代农业发展的至高点,再造常德“鱼米之乡”,延续全省领先的历史辉煌大有可为,具体来说,就是要走好四条路。

1.走绿色化之路。一是抓源头。从种植源头上,主动对接国家绿色农业战略,重点以“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为抓手,引导各类主体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推动全市到2025年“三品”认证总数达到2000个,建立“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00万亩以上。二是抓监管。大力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提高监管覆盖率,推进质量安全智慧化监管,推动已认证或登记的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全部实现入网追溯,构建起“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三是抓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渠道,大力开展常德绿色农产品公益宣传,加强绿色农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相关政策解读和宣传推广,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引导绿色生活方式。

2.走优质化之路。一是严把产地质量关。在严禁耕地抛荒的基础上,按照分类实施、集中示范的原则,对面源污染较重区域,采取施用生石灰、深耕施肥等技术开展土壤修复治理。加快推广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全面推广秸秆还田,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行绿色生产,确保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严把品种质量关。依托农业科技,加快粮棉油猪及水产品种的更新换代,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高品质的新品种。如:针对常德水稻品种过多过滥的问题,要按照“市场充分验证、适合地理条件、体现常德特色”的基本原则,发布常德市稻米良种推荐目录。目录每3年动态调整一次,对积极采用推荐品种的大户,在涉农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力争全市名优种子覆盖率3-5年内逐步达到80%以上。三是严把技术质量关。全面加快常德市农业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及地方特色产品生产标准的制订修订步伐,着力建设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省地方标准接轨的精细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力争5年内争创市级农业标准化技术示范园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超过300个。

3.走特色化之路。一是布局特色产业。按照“一地一特”的思路,抓好产业规划布局,推动全市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产出高效、错位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如石门搞子、桃源搞茶叶、汉寿搞水产等等。二是争创特色园区。加快农业“双百园区”建设,在巩固提升现有5个国家级、60个省级农业园区的基础上,新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鼓励支持每个区县(市)规划建设1个现代农业特色加工园,推动全市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三是做大特色小镇。在全市范围内创建一批虾稻米小镇、油菜小镇、大闸蟹小镇、脐橙小镇、杂柑小镇等特色产业乡镇,并通过打造美观、大方、绿色的小镇及其周边配套环境,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落户小镇,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4.走品牌化之路。一是强化品牌规划。统筹制定全市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规划,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机制,引导支持企业培育、创建和整合品牌,坚决防止品牌杂乱和无序竞争。力争到2025年,打造国家级农产品知名品牌20个以上,培育年综合产值100亿以上的区域品牌2个,50亿以上的3个;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品牌5个,20亿以上的10个;实现农产品品牌经济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二是强化品牌打造。市本级要在重点抓好“常德香米”“常德茶油”“常德米粉”“常德红茶”“常德甲鱼”等5个区域公用品牌创建的基础上,力争5年内再新创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主导产业区域公共品牌。鼓励区县(市)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培育石门柑桔、汉寿甲鱼、桃源黑猪、桃源鸡、桃源红茶、安乡水产、澧县葡萄等一批县域公共品牌。三是强化品牌营销。根据产业立市三年行动计划,精心策划农产品品牌宣传三年行动,有计划、分步骤,牵头组织好在一线城市开展“常德品牌·中国品质”常德农产品品牌推介活动;积极组织全市优质品牌农产品参加各类博览会、农交会、农博会等农产品展会活动;积极对接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农产品交易平台,适时组织常德农产品专场交易展会,当前特别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将常德打造成大湾区的“菜蓝子”“果盘子”“花钵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