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0-02-11 09:00:00

完善江南城区公共服务 提升“一江两岸”融合发展水平 郑小林委员代表市政协鼎城区活动组发言

发布时间:2019-12-25 信息来源:政协常德市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泛湘西北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加快推进以沅江隧道、三桥、四桥等过江通道和城市路网骨架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江两岸融合发展态势逐步加快。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积极支持,江南城区城市面貌发生了有目共睹的根本性变化,对促进一城四区共同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常德城市整体“颜值”得到显著提升。

但由于体制机制、发展理念等原因,目前,“一江两岸”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为重点的基础公共服务领域,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作为主城区之一的江南城区在公共服务水平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成为提升“一江两岸”融合发展水平、影响城市“气质”的重要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城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极不均衡。从基础教育发展来看,江北城区目前共有中小学校及公办幼儿园50所,江南城区仅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8所、公办幼儿园1所。从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来看,主要表现在江南城区优质资源严重不足。公立医院发展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医卫专技人才匮乏、引不进、留不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分级诊疗政策的推行,加剧了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矛盾;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等文体设施和场所陈旧老化、功能缺失,无法满足市民需求。二是江南城区公共服务能力与群众需求不匹配。因江南城区在购房、租赁、生活等各方面成本相较于江北城区明显偏低,很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选择定居在江南城区,导致江南城区承担了市城区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看病就医、子女就读安置的责任。享受与江北城区同等公共服务,是江南城区20多万市民的迫切愿望和呼声。但仅靠鼎城当前财力,要保障市民优质公共服务需求压力巨大、难以承受。三是政策上的区别对待导致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有差距。与江北城区相比,鼎城作为“区”的概念模糊,既没有享受到“县”的待遇,也难以享受“区”的同等待遇。以教育投入为例,其他省管县,中央和省级资金配套比例为70%,鼎城作为市辖区,配套比例只有50%;在城区中小学校等重点项目建设上,市级也予以区别对待,仅按新建项目地上工程的20%进行配套奖励。

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指出,要以民本理念抓好城市建设。贯彻落实这一要求,进一步完善江南城区公共服务,推进市城区“一江两岸”公共事业协调发展是应有之义。对此建议:

一、凝聚思想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心城区公共服务水平是体现一个城市品味和“气质”的重要标志,破解制约“一江两岸”公共事业均衡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转变观念。从长远发展来看,补齐江南城区民生事业发展短板,必将有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辐射含常德经开区在内的整个江南城区,为加快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发展战略,建设泛湘西北区域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建议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提升对“一江两岸”融合发展的认识,牢固树立大城区理念,并以此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来推动。要打破“一江两岸”在行政区划、体制机制上的藩篱,以支持两岸融合发展为己任,加强统筹协调,切实形成工作合力。

二、统筹规划布局。根据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紧密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按照“布局一盘棋、发展一体化”的思路,推进市城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及公共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编制,形成布局合理、各有特色、覆盖“一城四区”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调整完善市城区公立医院、学校、文化艺术体育场馆等公益性事业发展短中期工作计划,合理划分服务区域,以薄弱区域、薄弱医院、薄弱学校等为重点,统筹推进市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大力实施江南城区基础教育提升行动,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资源优质的教育事业发展新格局。当前,要重点支持江南城区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学位不足、大班额等问题,补齐市城区义务教育发展短板。

三、加大政策支持。建议将江南城区的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名为常德市中心医院,定位为服务市城区的综合性三级医院,并从项目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市城区城市教育附加费统筹分配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江南城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于江南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新建学校配套奖励政策,建议参照武陵区、常德经开区和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的标准,按50%标准予以配套奖励。支持江南城区加强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文化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解决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

四、推进互助共享。加速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大力实施市城区重点学校、骨干教师对口支持和教学互动机制,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加快推进医共体、医联体建设,支持各区更好地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按照高效统一、系统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原则,健全完善互通联动的市、区两级人口健康信息综合平台,在市城区范围内推进各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与人口健康信息综合平台的对接,加强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统筹市城区教育、卫生、文化等专技人才培养、引进和流动机制,建立统一的政策规定、奖励标准和管理制度,避免出现区域间恶性竞争,促进优秀人才合理流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