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开放经济短板 走开放强市之路 郭美玲委员代表致公党市委发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合作是强市之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结合常德实际,响亮提出了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外贸业绩增长。全市外贸总额从2012年的6.02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5.3亿美元,增长率达到154.2%。二是交通条件改善。盐关码头实现“五定班轮”,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2万标箱;“一环六射”为主骨架的高速公路网,实现城市与空港、高速公路“八进八出”的快速对接;石长铁路、焦柳铁路、黔张常铁路、常益长高铁、襄常高铁、常岳九铁路等6条铁路即将在常德汇聚;桃花源机场累计通航城市达19个,常德—曼谷的国际航班正式通航。三是开放平台提升。分别拥有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全市14个园区实现错位发展、各具特色,其中11个园区已与发达地区24个园区(商会)成功结对合作。
这些年来,尽管我们在扩大开放方面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市开放型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外贸总量不大,开放程度不高。就总量而言,2018年我市GDP排全省第3位,但外贸进出口总额仅居全省第10位,相当于长沙的1/12,郴州和衡阳的1/3;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居全省第6位,相当于长沙的1/5,郴州的2/3;境外投资排全省第8位。就开放度而言,外贸依存度仅为3.09%,排全省第11位,远低于全省8.76%的平均水平。
二是产业基础薄弱,外向动力不足。外贸企业带动作用较弱,全市机电、科技类的规模企业数量偏少,科技含量、产业外向度普遍不高。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大多以农产品、初级工业品、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缺乏品牌支撑,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不强。外贸龙头企业不多,去年我市进出口1亿美元以上企业仅恒安、嘉力亚2家公司,近半数外贸企业进出口实绩在100万美元以下。
三是外贸激励不够,业绩外流严重。近年来我市每年流失外贸业绩约5亿美元。中联重科、常德卷烟厂、辰州锑品等企业效益提升、出口扩大,但因设在外地的总部不能或不愿下放出口经营权,出口业绩无法体现在常德。调研发现,一些区县(市)包括产业园区没有自己的外贸激励政策,或者有政策但扶持力度小,也不重视引进外贸企业,即使偶尔引进了外向型企业,由于没有用协议约束或政策激励他们在常德体现进出口,这些项目一落地就把进出口委托给外地总公司或贸易公司代理,造成外贸业绩外流。
四是开放平台不优,物流通关不便。目前全市仅有盐关码头一个二类水运口岸,但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营运水平、业务总量,都远远落后于长沙、岳阳等地。桃花源机场航空口岸于今年12月实现临时开放,还未产生实际效应。没有公路、铁路口岸,也没有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保税加工或物流实际需求的外贸企业在我市报关不便,很多都通过长沙或省外的贸易公司进出口。
我市开放型经济虽然存在区位先天不足、基础比较薄弱的难题,但随着产业、交通、平台的逐步优化,开放型经济的崛起指日可待。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重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加强政府引导,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开放型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建立开放型经济发展资金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落实进出口企业优惠政策。二是财政支持企业走出国门参会参展且自营出口,扩大常德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好地推动“德品出海”“德企出海”。三是做大做强传统外贸出口企业,培育壮大外贸新锐,大力培育外贸龙头企业和进出口大户。四是区县(市)要积极申建各级各类基地、平台,在生物医药、农产品、酒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建材化工、纸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领域培育一批质量过得硬的“常德品牌”,提升自主品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抓招商,增强开放发展后劲。一是区县(市)、产业园区、市直部门要深度挖掘内部优势资源,在已有产业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招商,重点紧盯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有开放经济潜力、带动效应强的优质项目,争取在外向型项目引进上取得新突破。二是拓宽引资渠道,建立市场化招商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一批具有相应资质和渠道资源的专业招商公司、知名会计事务所、科研院所(高校)、商协会等单位,更高效地进行招商引资。三是着眼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创新核心关键技术,实施智慧产业集聚工程,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智能产业体系和一批智慧产业集聚区。
三、搭平台,拓宽开放发展空间。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国家战略带来的发展红利,努力弥补区位劣势。一是巩固桃花源机场航空口岸临时开放成果,保证旅客流量,争取将桃花源机场航空口岸纳入国家口岸发展“十四五”规划,成功申报国家一类航空口岸。二是完善盐关水运口岸功能,提高通关效率和水平。大力推动物流业发展,积极申报保税物流中心或综合保税区,打造现代化的外贸物流平台。三是充分利用泰中产业经贸合作园区,将其打造成集外贸、外资、外经、招商于一体的国际化平台。四是围绕打造四大千亿产业集群和两大千亿产业园区,在工业品、农产品等领域培养壮大一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实现重大项目尤其是外贸企业新的突破。加强与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开放平台合作,提高电子外贸商务整体竞争力。
四、聚人才,激发开放发展活力。一是要与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土高校进行对接,有针对性地培养外贸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二是坚持招商和招才并举、引资和引智并重,出台可行的人才优惠政策,招一批熟悉国内国际市场行情、精通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注重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一支了解国际合作约定、国际商贸规则、东道国法律法规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五、强服务,优化开放经济环境。一是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优化开放营商环境。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经常深入外贸企业“排忧解难”,协调商务、海关、人社、税务、金融等部门帮助外贸企业解决融资、出口退税、企业用工、物流等突出问题。推进会展业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深度挖掘企业自营进出口的潜力,帮助外贸企业做大做强。二是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保障境内外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重大外资项目“直通车”制度等举措,构建“放管服”开放经济升级版。三是在外贸企业融资方面服好务。大力推进省里部署的外贸企业出口便利“三单融资”优惠融资工作,协调金融部门创新融资抵押方式,政府的过桥资金和担保公司要向开放型企业政策倾斜,解决外向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