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8日,当常德市委王群书记敲响常德河街开街第一面大鼓时, 众多的点赞不期而来。由市政协文史学习委积极建言,被市委市政府采纳重现的常德河街,惊现了历史文脉和城市空间的完美融合。在让人们感受浓浓古老常德河街风情的同时,也让市民真正体会到了久违的乡愁! 悠悠河街, “流淌的乡愁”,这部东方威尼斯传奇,如何更好地让她在神州大地上传颂,尽快走出国门,应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到复古的建筑物之中,盛妆河街,用文化的力量唤醒它的灵魂,使常德河街真正成为常德一张靓丽的名片。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在非遗展示的内容上以水为魂 常德河街,曾被沈从文大师赞誉为“湘西大码头”,“沿河的长街,街上大小各种商铺不下数千家,都与水手直接关系。”河街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由船户和水手支撑的水文化、船文化、码头文化。以水为魂应是常德河街的文化特质。“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常德城里街连街”,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丝弦中的一句唱词,也正是因为这样朗朗上口的文艺作品传唱了几代人,让曲中所唱的河街成为每一个常德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印记。传统的作品需要传承,但新时代新形势下更需要推陈出新,建议河街可面向全市乃至全国征集与河街文化相关的舞台艺术剧本,用获得非遗项目的表现形式(例如常德丝弦、澧州大鼓等)在河街进行展示,让非遗文化与河街文化完美融合。 二、在非遗展示的时间上加大密度 河街开街当日,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有幸见到了河街展示的常德本土非遗项目船工号子、安乡硪歌、常德丝弦等,引发空前反响,人们真正体会到了流淌的乡愁。但今日除桃源木雕等几个项目外,所有非遗项目都停止了在河街的展演,河街的文化氛围也因故大幅降低,建议在非遗展示的时间上加大密度。 每逢节假日和周末,可让市本级和各区县市轮流主导河街的非遗项目,谁主导,谁就是河街文化的守护者。可以由专业文艺院团、非遗保护单位,或民间协会、群众文艺团体等组织来执行,由市级文化主管单位统一协调组织、分解任务。在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等重大节庆日采取集中展示制度,让各执行单位抽出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集中展示。 而在其他时间里,让不适合大型表演的非遗门类,可以静态展示和小范围展示的陈列品和传统手工技艺常驻河街,以临街门面为补贴单位,对非遗项目的实际经营人进行适当补贴,至少选择十家与河街核心文化有关联的在不同领域有重大文化意义的项目,给与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 三、在非遗展示的空间上科学布局 因为开街时间不长,现有门店布局欠缺合理性。建议调整现有布局,以“观”如静态展示的烙画、木雕、石雕、刺绣等;“听”如大鼓、丝弦、民间音乐等;“尝”以常德米粉、擂茶、千张等; “玩”舞蹈、纸扎、山歌等。几大要素穿插或者归类,按照层层递进的原则,加强河街的非遗文化展示力度。在空间上合理布局,让每一位游客可以更深入体会河街的文化精髓。 首先要对所有招商项目进行“准入论证”。与常德文化关联性不强的项目慎重准入,合理布局本土特色的餐饮如米粉、擂茶等项目,并就品牌特色、装修风格、服务理念进行专业指导。 对存在严重同质性的项目实行“优胜劣汰”。河街需要的非遗项目的文化打造,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给钱就干”的模式。必须高起点、高水准,形成良性的业态格局。 同时建议对历史景观进行“风貌再造”。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一些历史上知名的景观。如信孚油行、平安客栈等,以商业项目的形式对外定向招租,一来可以直接经营,二来可以恢复历史风貌。 我们可以打造街道群众文化场所,预留“文化交流公共区域”。可以搭建多处舞台、讲台等,让河街居民和游客无缝交流。我们还可以对河街街面进行全方位的“视觉系统打造”。街道户外张贴和绘制大幅的户外文图,讲述常德非遗文化和河街的前世今生,将非遗文化宣传贯穿整条河街,让游客在游河街时更有看点,让河街更具文化内涵。 四、在非遗展示的组织上形成合力 河街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文旅项目,成为穿紫河畔集文化、旅游、商业、历史为一体的“常德之魂”,必须保证上下同心,战略统一,在组织上政令畅通,用“举市战略”建设以河街为核心城市腹地的乡愁文旅板块,争取与城市之郊的新桃花源景区互为犄角,拱卫常德的优秀旅游城市品牌。 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主要分散于民间,组织上存在一定的非延续性和控制性,我们建议“一体两翼”的组织管理制度。一体,指以河街为主体,所有项目统领于河街之下,以“乡愁”为主要识别标志,体制内外共同发力。两翼,具体是指“民间”和“官方”,结合时间和空间上的具体要求,由政府协调成立专门的决策、领导和执行机构,按照“举市战略”,力争三年内将常德河街打造成驰名国内外的常德地标景点和常德非遗的集中展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