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常年粮食产量70亿斤,商品量30亿斤,粮食供给侧改革既关系到区域粮食有效供给,又关系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面对全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调整新形势,我市粮食供给侧如何改革?我们认为,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生产领域着手,着力破解当前供求结构性矛盾,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粮食流通格局新变化,满足城乡居民健康消费、放心消费、方便消费需求。 建议: 一、从粮食供求现状看,应着力推进“一市几品”稻谷生产 近年来,我市粮食流通市场出现了“两少一多一高”的状况:一是加工企业加工量减少。进行重点调查的19家粮食加工企业,2015年加工成品粮30.95万吨,比2014年减少2.56万吨,比“镉米”事件发生前的2012年减少9.65万吨。其中2家企业2015年没有加工、11家企业加工量减少。在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不闻机器声,只见仓库满”。二是走出去的粮食减少。进行重点调查的19家企业,2015年向市外销售原粮、成品粮20万吨,比2012年减少5.67万吨。三是外来粮食增多。常德市城区2家大型超市销售30多个品牌的大米,主要是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外粮和省外粮,我市只有4家企业、6个品牌的大米进卖场,原有多家企业进了卖场的产品已经退出。四是粮食库存高。粮食加工企业原粮和成品粮库存超历史。从粮食供求现状看,近年来不少常德人不吃常德粮,在我市东北粳米、湖北籼米和国外粮的消费人群不断扩大。 当前粮食流通存在“两少一多一高”的隐忧,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市稻谷品种繁多,不少企业收购时只能分团粒型和长粒型,结果是“种到田里是良种,收到仓里是杂种。”由于品种多而杂,部分企业加工的大米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市稻谷品种繁多,主要是有关部门控制、引导不力。多年来,一些粮食加工企业反映全市稻谷品种繁杂,在一个县推广的稻谷品种100多个,甚至到一个乡镇也上百个,连一个农户都种上4-5个品种。近年来在我市推销稻谷种子的种业公司多,各乡镇种子经销店销售的稻谷品种也多,均称为良种。政府有关部门要下大力整治“一县百品”的乱象,切实做好稻谷品种选优、推广工作,积极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稻谷品种,逐步把控好“一市几品”的稻谷生产。 二、从适应需求新变化看,应着力发展特色粮食生产 为满足城乡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品种丰富、营养健康的粮食产品,应大力发展香稻米、富硒稻米和杂粮等特色粮食生产。 1、要发展“常德香米”生产。“常德香米”是我市在丘陵山区特定自然环境下种植的具有独特香型的双季晚稻或一季晚稻生产的籼稻香米,因产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和相适应的加工工艺,形成了其独有的质量特色,其外观、口感可与泰国茉莉香米媲美。(1)理化指标:水分1%≤14.5;粒长/mm≥6.8;长宽比≥2.8;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7.0-22.0;蛋白质含量/%6.0-6.8;胶稠度/mm≥70.0;碱消值7。(2)感官特性:米粒为长粒型;米粒透明或半透明,色泽清白有光泽;具有本区域常德香米固有的自然清香味。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市推广种植湘晚籼13号、农香2号等香型水稻品种,生产加工出来的常德香米,以其独特而优良的品质享誉三湘和南方粮食主销区。金健、广积、精为天、广益、天泽、金牛、金穗、兴隆、洞庭春、勇福等一批国家和省市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订单收购方式,大力推广种植优质香籼稻。2013年以前香稻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香稻谷800斤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香稻米30万吨以上,优质香稻米在省内外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以湘晚籼13号为主的香稻米闻名南方粮食主销区,以金健米业为代表的粮食加工企业采用“桃花香”冠名,深受消费者亲睐。农民种植香稻每百斤稻谷售价一般高出常规稻30元以上,香稻米的市场销售价一般高出普米30%以上。为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应保持特色,大力发展“常德香米”生产。 2、要发展富硒稻米生产。硒是延长寿命最重要的矿物质营养素,对人类健康的保健功能是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食用富硒大米有益于人体健康。近年来,桃源县充分利用天然富硒资源,大力培育开发优质富硒稻米。该县研究开发了铬硒肥、硒锶肥、富硒生物剂等5种富硒叶面肥,通过叶面施肥,将“维生素锌硒肥”、“粮油型锌硒葆”等营养素喷施到水稻叶面上,通过生理生化反应,将无机硒吸入植物体内,转化为人体能够吸收利用的有机硒,富集在谷粒中,适度增加大米中硒元素的含量,达到富硒标准而成为富硒稻。在陬市镇、漆河镇、枫树乡、郑家驿乡等富硒地区和集中产粮区建立了优质富硒稻米加工基地。成立了13个富硒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社员达1.23万人,联结农户6.2万户,建成了优质高产富硒水稻辐射基地30余万亩,其中核心基地10万亩。桃源县兴隆米业科技开发公司,建有富硒优质稻米生产基地1.7万亩,加工的富硒稻米远销长沙、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消费者逐步由高收入人群发展到普通工薪阶层。富硒大米价格高于普通大米,市场前景看好,为有利于国家“全民补硒”战略实施,满足市场需求,要在全市推广桃源县的做法,大力发展富硒稻米生产。 3、要恢复发展杂粮生产。杂粮在我市主要指红薯、高粱、粟米、荞麦、大麦,以及绿豆、红豆、蚕豆等五谷杂粮。杂粮比主粮含有更多的、更具特色的微量元素和植物化学素。食用杂粮,不但可均衡人体营养,还能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许多现代富贵病、文明病,如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病等都需要大量食用杂粮,而且杂粮大多种植在山丘区,既少空气污染,又无农药化肥过量、残留之忧,是一种天然的无公害绿色食品。近年来,杂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成为家庭餐桌上的新宠,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据常德城区一家长期经营粮油商品的超市反映,2000年至2015年,该超市荞麦、高粱、大麦、粟米等销售量翻了两番,而粮源主要来自省外。我市鼎城、桃源、临澧、石门等区县有种植高粱、荞麦、粟米、红薯等杂粮的传统,澧县、津市、汉寿等县市有种植的大麦、荞麦的优势,要因地制宜恢复并发展杂粮生产。 三、从满足安全消费需求看,应着力发展原粮标准化生产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消费新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粮食安全消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无公害粮食产品、绿色粮食产品、有机粮食产品和地标粮食产品的开发,已成为改革粮食供给侧的新动力。近几年来,我市不少市民议论说:“吃肉食要防激素,吃粮食要防毒素,喝饮料要防色素。”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的关键是要管住源头、管住原料。因此,从满足安全消费需求来看,应深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着力发展原粮标准化生产。 原粮标准化生产,要推行“六个一”的模式,即一个区域、一个示范企业、一个专业合作社、一套标准、一个品牌、一套检测体系。放心粮油示范企业与粮食专业合作社对接,是引领粮食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实行全程产业链可监控的最佳途径。我市现有国家级放心粮油示范企业12家、省级放心粮油示范企业22家,要充分发挥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推进原粮标准化生产。粮食加工企业要依托粮食合作社推行区域化种植,统一供种供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实施原粮标准化生产,从根本上改变“种到田里是良种,收到仓里是杂种”的状况,从源头上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示范企业都要依托合作社建立原粮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从田间到餐桌可追溯的全程产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