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记市政协委员吴仁明
交谈的一小时里,“农业保险”“粮食收购”“寒露风”“空壳”“推迟播种”“国标五级”……这些词汇频频从市政协委员吴仁明嘴里说出。其中频次出现最高的是“老百姓”一词,一共8次。这应该是他心中的关键词。
12月3日,在市农业农村局粮油作物科,我们见到了吴仁明。当谈及履职,他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开启话匣。
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吴仁明没离开过水稻生产领域。现在他是市农业农村局唯一一名在聘农技推广研究员。
年轻的时候,吴仁明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常年在基层办点示范。他办过一年高效农业综合示范点,一年洪涝过后的抗灾补损、生产自救点,一年冰冻过后的抗灾补损、生产自救点等。在全市大力推广稻油轮作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早稻专用稻配晚稻绿色高档优质稻等栽培模式及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操作、直播等轻简栽培技术。
他说:“我对种粮难处感同身受,对粮农心怀同情。”
常德地处洞庭湖西岸,是国家的粮食主产区,也是全省第一产粮大市。然而众所周知,老百姓种粮不赚钱。吴仁明想做的事是,改变“一斤谷价不如一瓶矿泉水”的现状,让常德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首先,树立品牌提高粮食产出附加值。
针对常德稻米品质不佳、产量不高的问题,吴仁明全程参与开发打造了“常德香米”品牌,今年还参与了常德香米指定品种换代筛选的课题研究。
“正在和农科院合作,目前筛选出了4个备选替代品种。”吴仁明说,未来的“常德香米”先天品质将更优越。
再者,让稻田实现绿色高效生产,农民“一地双业、一田双收”。
2016年,我市开始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2020年,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33.2万亩。作为稻田综合种养的倡导者,吴仁明发现,综合种养模式亩均纯收益提高500元至2000元,大大增加了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种养积极性。与此同时,一些乡镇因地制宜发展了一些有效的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扶贫模式。稻田综合种养可使农药亩均使用量减少约40%,化肥使用量减少约15%,农村面源污染情况进一步改善。此外,稻田综合种养还有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潜能。
近些年,吴仁明主持市科技局、省粮油处的科研项目,硕果累累,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各种科技成果30项;是第七届“常德科技之星”、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享受省级劳模待遇。
“常德市是全省第一产粮大市,在现实环境的压力下,我们如何扛起大任?”这一次全会,吴仁明撰写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市稻田综合种养的提案》,提出了强化产业化配套技术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营销等建议。
吴仁明想方设法,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让种田农民赚到钱。这也是他作为政协委员,对“如何履职”这个提问,给出的响亮回答。
来源:常德日报